【《散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散步》是莫怀戚的一篇散文,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通过对一次家庭散步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与责任的担当。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情感细腻,适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理解,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亲情的可贵,增强家庭责任感。
- 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学会感恩。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我”与母亲、妻子、儿子之间的关系,体会亲情的深厚。
- 难点:理解“背上的和前面的”这一象征意义,感悟生命的责任与传承。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思考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以生活中的小片段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那一刻,你感受到什么?”
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散步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出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提问: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谁在散步?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文章讲述了“我”、母亲、妻子和儿子一家四口在初春田野上散步的情景,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责任。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分段细读:
-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营造温馨氛围。
- 第二至四段: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表现出对母亲的尊重与孝顺。
- 第五至七段:描写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体现家庭的和谐。
- 第八至九段:描写儿子的天真与童趣,增添生活气息。
- 第十段:结尾部分,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2. 重点语句分析:
-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我”的矛盾心理,以及在家庭中做出选择时的责任感。
-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学生理解“背上的”象征着老人,“前面的”象征着孩子,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1. 小组讨论:
- 文章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为什么?
-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如何处理这个家庭中的矛盾?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家庭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承载着爱与责任。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方式。
2.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记录一次与家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并分享给同学。
(六)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散步》这篇散文的内容,更感受到了家庭亲情的温暖与责任的分量。希望同学们能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我心中的“散步”》。
2. 与家人一起散步,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
```
一、导入:生活片段引出主题
二、整体感知:事件、人物、关系
三、精读品味:细节描写、情感变化
四、合作探究:家庭责任与亲情
五、拓展延伸: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六、课堂小结:珍惜亲情,承担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