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使两组数量相等》】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理解“相等”的概念,初步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和比较,学会使两组物体数量相等的方法。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 教具:小动物卡片若干(如兔子、小狗等)、积木、水果图片、数字卡片等。
2. 学具: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如小珠子、小棒、贴纸等)。
3. 活动背景音乐(轻柔的儿歌或音乐)。
4. 黑板、白板笔、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用故事引入:“今天,森林里来了很多小动物,它们想一起做游戏,可是它们发现有的动物多,有的动物少,怎么办呢?我们一起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吧!”
2. 探索与操作(15分钟)
教师出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物品(如一组有3个苹果,另一组有5个苹果),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一组多,哪一组少。然后提问:“我们怎么让这两组变得一样多呢?”
幼儿自由探索,尝试通过添加或拿走物品,使两组数量相等。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方法。
3. 分享与交流(8分钟)
请几位幼儿分享自己的做法,比如:“我把多出来的两个苹果拿走,这样就一样多了。”或者“我给少的一组加了两个,现在都是一样的。”
教师总结:“原来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让两组的数量变得一样多,这就是‘使两组数量相等’的方法。”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操作材料,让幼儿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游戏。每组拿到两堆不同数量的物品,要求他们通过交换、添加或移除,使两堆数量相等。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予提示和鼓励。
5. 总结与延伸(2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强调“相等”的意义。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比较物体的数量,培养数感。
四、活动延伸:
1.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配对”游戏材料,如配对卡片、拼图等,进一步巩固数量相等的概念。
2. 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玩“找相同”、“配对”类的游戏,增强亲子互动与数学思维。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生活化的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操作和互动,帮助幼儿理解“使两组数量相等”的概念。在过程中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提升了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续可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逐步引入更复杂的数量比较与排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