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没有作文】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我坐在座位上,手里握着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本。这次的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我原本以为会像往常一样,轻松地写完一篇字数达标的文章。可这一次,我却迟迟没有动笔。
不是因为没内容可写,而是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脑海中闪过许多画面:运动会时摔倒的瞬间、考试前夜熬夜复习的疲惫、还有那次和朋友吵架后独自走在回家路上的沉默……这些都曾让我感动过、难过过,甚至流泪过。可是,当我真正要写下它们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情感已经变得模糊,像是被风吹散的尘埃,怎么也抓不住。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变了。以前的我,总能用文字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哪怕只是寥寥几行,也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真诚。可现在,面对纸张,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也许是因为成长了?也许是经历了太多,反而不再轻易动情?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不断回放着那些曾经让我感动的瞬间,但奇怪的是,它们似乎不再那么强烈。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因为我太在意“写出来”的结果,反而忽略了“感受”的过程?
第二天,我决定不再强迫自己。我不再盯着作文本发呆,而是走出教室,走到校园的角落里,静静地坐着。阳光依旧温暖,风依旧轻柔,我突然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灵感。只是,我之前总是急于表达,而忘了先去体验。
那一天,我没有完成作文。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不写,也是一种成长。它让我学会了停下来,去感受,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完成。
后来,当老师问起这篇作文时,我没有解释,也没有找借口。我只是淡淡地说:“这一次,我没有作文。”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写了很多——写在心里,写在回忆里,写在每一次不经意的微笑与沉默中。
或许,真正的写作,从来都不只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内心的沉淀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