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文史考点】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必考科目之一,而其中的常识部分往往容易被考生忽视。然而,常识题虽然看似简单,实则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尤其在文史类知识点上,更是成为不少考生备考时的重点内容。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测常识部分依然延续了以往的出题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灵活运用。文史类考点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常识、重要人物、典籍、文化制度等方面,这些内容不仅在考试中频繁出现,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古代历史事件与朝代更替
在文史类常识中,朝代的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是高频考点。例如:
- 夏商周:中国最早的王朝,尤其是商朝的青铜器文化和甲骨文的发现。
- 秦汉: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 隋唐: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推动了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
- 宋元明清:宋代的文化繁荣、元代的民族融合、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清代的闭关政策等都是常见考点。
二、古代文学与重要人物
文学常识也是行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等多个领域。常见的考点包括:
-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代诗人代表,其作品常出现在考试中。
- 《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了解其作者、内容及影响至关重要。
-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仅是文学经典,也常作为文化常识题出现。
-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的文章风格和代表作需重点掌握。
三、文化制度与礼仪习俗
除了历史与文学,文史常识还涉及古代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等
- 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至清末废除,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
- 礼制与等级观念:如“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等儒家伦理思想。
- 传统节日与习俗: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四、备考建议
1. 系统梳理知识框架:将文史知识按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整理,便于记忆。
2. 注重细节与关联性:如某一人物的生平、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
3. 结合真题练习:通过历年真题熟悉题型和出题思路,提高应试能力。
4. 关注时事与传统文化:近年来考试中也开始融入一些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的内容,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护等。
总之,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文史类常识虽然覆盖面广,但只要掌握好基础,加强积累,就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希望广大考生能够重视这一部分,打好行测的基础,为顺利通过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