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的诗句原文是什么】“一泻千里”是一个常用于形容水流奔腾、气势磅礴的成语,也常用来比喻文章或情感表达流畅、气势恢宏。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将进酒》中的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然这句诗并未直接使用“一泻千里”这个词,但其意境与“一泻千里”极为相似。
在古代文学中,“一泻千里”最常被引用的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虽未直接出现“一泻千里”,但其描写江水浩荡、奔流不息的气势,与该成语的意象高度契合。
然而,真正明确使用“一泻千里”这一成语的诗句,最早见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他在《水调歌头·送杨民瞻》中有云:“君去,正西风乱叶,秋水一泻千里。”这是目前可查文献中最早明确使用“一泻千里”的诗句。
以下是关于“一泻千里”相关诗句的总结:
诗句出处 | 作者 | 原文内容 | 出处作品 | 释义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将进酒》 | 形容黄河从天而降,奔腾入海,气势磅礴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苏轼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赤壁赋》 | 表达人生短暂,如沧海一粟,但江水无尽 |
君去,正西风乱叶,秋水一泻千里 | 辛弃疾 | 君去,正西风乱叶,秋水一泻千里 |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 直接使用“一泻千里”,形容秋水奔流不息 |
总结:
“一泻千里”虽未出现在古诗的原句中,但其意境广泛存在于描写江河奔流、气势壮阔的诗词中。最早明确使用该成语的诗句是辛弃疾的《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而“一泻千里”所表达的是一种气势宏大、不可阻挡的自然景象,常用于文学创作中,象征着力量、速度和时间的流逝。
通过以上整理可以看出,“一泻千里”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描写自然景观与情感抒发的重要词汇。
以上就是【一泻千里的诗句原文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