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屠晚归原文对译】《一屠晚归》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文章通过一个屠夫夜晚回家的经历,揭示了人与鬼怪之间的微妙关系,语言简洁,寓意深刻。以下是对该文的原文、白话翻译及。
一、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白话翻译 |
一屠晚归,道旁有古庙,遂宿其中。 |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路上经过一座古老的庙宇,于是就在里面过夜。 |
雨骤至,风声如啸,夜黑如墨。 | 天突然下起大雨,风声像在呼啸,夜晚黑得像墨一样。 |
屠惧,欲出避之,而门已闭。 | 屠夫害怕,想出去躲避,但门已经被关上了。 |
忽见庙中有一人,披发而立,面如死灰。 | 忽然看见庙里站着一个人,头发散乱,脸色像死人一样。 |
屠大怖,不敢动。 | 屠夫非常害怕,不敢动弹。 |
人曰:“汝何故至此?” | 那人问:“你为什么到这里来?” |
屠曰:“吾避雨耳。” | 屠夫说:“我是来避雨的。” |
人曰:“汝亦是人,何惧我?” | 那人说:“你也算是人,为什么要怕我?” |
屠曰:“非惧君也,惧君之形也。” | 屠夫说:“不是怕你,是怕你的样子。” |
人笑曰:“吾亦人也,不过暂为鬼耳。” | 那人笑着说:“我也算是人,只是暂时做了鬼罢了。” |
屠乃悟,谢之。 | 屠夫这才明白,向他道歉。 |
二、
《一屠晚归》讲述了一个屠夫在夜晚因避雨进入古庙,遭遇一个“鬼”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鬼怪的传说,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往往源于误解和偏见。文中“人”虽然外表恐怖,却并非恶鬼,而是因某种原因暂时化为鬼形的人。屠夫最终明白了这一点,并表达了歉意。
这篇文章通过简短的情节,展现了人性中的胆怯与觉醒,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对生死、善恶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未知时,应保持理性与宽容,避免因表面现象而产生无谓的恐惧。
三、文章特点
- 语言简练:全文仅百余字,却情节完整,结构紧凑。
- 寓意深刻:借鬼怪之事,表达对人性与社会的反思。
- 人物形象鲜明:屠夫从恐惧到领悟的过程清晰可见。
- 情感变化丰富:从惊恐到理解,情感层次分明。
四、结语
《一屠晚归》虽短,却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对鬼怪世界的描写,更是对人性、道德与认知的探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悟”的精神,面对未知时,不轻信、不盲从,而是以理性去理解世界。
以上就是【一屠晚归原文对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