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涂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生灵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战乱或灾难发生时,人民生活极度痛苦、惨不忍睹的景象。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百姓在极端困境中的悲惨处境。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生灵涂炭 |
拼音 | shēng líng tú tàn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
释义 | 形容人民遭受极大苦难,如同陷入泥潭和炭火之中,极其悲惨。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战争、天灾、政治动乱等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的场景。 |
近义词 | 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流离失所 |
反义词 |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生灵涂炭”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文献中,用来形容战乱带来的严重后果。其中,“生灵”指的是百姓、人民;“涂炭”则比喻像陷入泥浆和炭火一样痛苦不堪。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文学和现实描写中,成为表达人民苦难的重要词汇。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历史事件 | “清朝末年,外敌入侵,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生灵涂炭的惨状。” |
现实评论 | “自然灾害频发,部分地区生灵涂炭,亟需救援。” |
四、总结
“生灵涂炭”是一个形象而深刻的成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强烈批判。它不仅具有文学色彩,也常用于现实分析中,提醒人们关注民生、珍惜和平。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和使用方式,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也能更准确地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