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州一绝》。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岭南风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下面将从诗歌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呈现。
一、诗歌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公元1094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广东惠州,此诗正是他在惠州期间所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这首诗中的名句,表达了他对岭南生活尤其是荔枝的喜爱,也体现了他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二、诗歌内容解析
原诗如下:
> 罗浮山下四时春,
> 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逐句解析:
- 罗浮山下四时春:罗浮山位于广东,四季如春,气候温暖宜人。
- 卢橘杨梅次第新:卢橘、杨梅等水果在不同季节陆续成熟,说明岭南物产丰富。
- 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夸张地表达对荔枝的喜爱。
- 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使长期居住在岭南也不觉得遗憾,表现出对当地生活的满足与热爱。
三、艺术特色
项目 | 内容 |
语言风格 |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
情感表达 | 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修辞手法 | 夸张(“三百颗”)、对比(“不辞长作岭南人”) |
主题思想 | 赞美岭南自然风光与物产,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四、总结
苏轼的《惠州一绝》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描绘了岭南地区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物产,更传达出诗人面对逆境时的豁达胸怀。尤其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五、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惠州一绝 |
作者 | 苏轼 |
创作背景 | 被贬惠州期间 |
名句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主题 | 赞美岭南风物,表达豁达心态 |
艺术特色 | 语言通俗,情感真挚,修辞生动 |
体现精神 | 随遇而安,热爱生活 |
如需进一步探讨苏轼的其他作品或岭南文化,可继续深入阅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