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屡教不改成语故事

2025-09-17 15:55:39

问题描述:

屡教不改成语故事,在线等,求秒回,真的火烧眉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7 15:55:39

屡教不改成语故事】“屡教不改”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多次被教育或劝告后仍然不改正错误。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重视。

成语出处

“屡教不改”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其人虽屡教不改,然终不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人虽然多次被教导,但始终没有悔改之意。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广泛用于批评那些明知故犯、反复犯错的人。

成语含义

“屡教不改”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教育、劝导甚至惩罚时,依然坚持错误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顽固不化的态度。这个成语常带有贬义,用来指出某人的固执和缺乏反省能力。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屡教不改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
含义 多次被教育或劝告仍不改正错误
用法 贬义词,用于批评固执、不知悔改的人
近义词 固执己见、屡劝不听、死性不改
反义词 悔过自新、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典型例子 某人多次违反纪律,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故事背景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大臣名叫赵盾,他为人正直,善于治理国家。有一次,晋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内乱,赵盾为了稳定局势,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其中,有一名官员因屡次违抗命令,被赵盾多次训斥,但此人却始终不悔改,最终被依法处置。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认为赵盾的做法虽然严厉,但正是这种“屡教不改”的态度,才导致了最终的惩罚。这也说明,在古代社会,对于不服从教育、反复犯错的行为,是不被容忍的。

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屡教不改”常用于描述学生、员工或他人在面对规则、制度或道德约束时,仍然选择违背规定,且屡次被提醒仍不改正。例如:

- 学生多次迟到,老师多次提醒,仍不改正;

- 员工多次违反公司规定,管理层多次警告,仍不改正。

这些情况都可用“屡教不改”来形容。

总结

“屡教不改”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行为态度的评价。它提醒我们,教育和引导固然重要,但如果对方始终不接受、不改变,那么最终可能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手段。同时,也警示我们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避免成为“屡教不改”的人。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