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翻译和原文】一、
《管宁割席》是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的一则典故,讲述了东汉时期两位士人——管宁与华歆之间的友情破裂事件。故事通过“割席”这一行为,表达了管宁对华歆品行的不满,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道德操守的重视。
该故事常被用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疏离,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养与选择的重要性。在现代语境中,它也被引申为对人际关系中“志同道合”的追求。
以下为《管宁割席》的原文、白话翻译及简要分析: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世说新语·德行》 |
作者 | 刘义庆(南朝宋) |
原文 |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白话翻译 |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地。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像对待瓦石一样继续锄地,华歆却捡起来扔掉了。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乘坐官车的人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于是管宁割断席子,与他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
寓意 | 表达了管宁对华歆功利心重、缺乏定力的不满,强调了士人应具备的品德与志向。 |
现代启示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志趣,若志不同,则不必强求同处。 |
三、结语
《管宁割席》虽是一则古文故事,但其内涵深刻,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注重表面的和谐,更应关注内在的契合与精神的共鸣。正如古人所言:“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
以上就是【管宁割席翻译和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