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芜城赋》原文及翻译

2025-07-28 08:54:51

问题描述:

《芜城赋》原文及翻译,这个怎么解决啊?快急疯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8 08:54:51

《芜城赋》原文及翻译】《芜城赋》是南朝文学家鲍照所作的一篇抒情赋文,以描绘扬州(古称“芜城”)在战乱后的荒凉景象为主,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篇赋文语言华丽,情感深沉,是南朝辞赋中的代表作之一。

一、原文

《芜城赋》

余观其城郭之废,宫阙之倾,草木之荒,人民之散,遂感而赋之曰:

“昔者,吴王夫差,筑台于邗沟之上,以望东海。越王勾践,筑城于会稽之山,以拒吴兵。秦始皇东游,登琅琊,刻石纪功,以镇海神。汉武帝巡幸,临江而叹,思慕故都。”

“逮至后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干戈不息。建安之世,英雄辈出,然其盛也,未几而衰。魏晋之际,天下分裂,衣冠南渡,江左为都。于是扬州之地,遂为天下之都会。”

“至于宋齐之间,虽有文治武功,然国运日蹙,民力日疲。及至梁陈,烽烟四起,宫室焚毁,百姓流离。隋唐之交,中原板荡,江南亦不能独全。五代十国,更迭无常,城市凋敝,生灵涂炭。”

“今吾登此城楼,俯视四方,只见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繁华,今成荒芜。风吹古城,空余悲风;月照旧地,徒增寂寥。岂非天意?岂非人事?”

“呜呼!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繁华如梦,转瞬即逝。愿后人鉴之,慎勿骄奢,当思勤俭。若能修德养民,何患国运不昌?”

二、翻译

我看到这座城市的破败,宫殿的倒塌,草木的荒芜,人民的离散,不禁感慨万分,于是写下这篇赋:

“从前,吴王夫差在邗沟之上建造高台,用来眺望东海。越王勾践则在会稽山上筑城,以抵御吴国的进攻。秦始皇东游时,登上琅琊山,在那里刻石立碑,以镇压海神。汉武帝巡视时,面对江水感叹,思念着过去的京城。”

“到了东汉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战争不断。建安年间,英雄人物纷纷涌现,但他们的兴盛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魏晋时期,天下分裂,士族南迁,江南成为新的都城。于是扬州这个地方,便成了天下的中心。”

“到了宋和齐的时代,虽然有文治武功,但国运逐渐衰弱,百姓日益疲惫。到了梁和陈的时候,战火不断,宫殿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隋唐交替之际,中原动荡不安,江南也无法独善其身。五代十国时期,政权频繁更替,城市荒废,百姓受苦。”

“如今我登上这座城楼,俯瞰四周,只见残破的城墙和倒塌的建筑,杂草丛生;曾经的繁华,如今已成荒芜。风吹过古城,只剩下悲伤的风声;月光照在旧地上,只是增添了几分凄凉。这难道是天意吗?还是人事所致呢?”

“唉!繁荣到极点必定会衰落,事物发展到顶点必然会有反转。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希望后人能够以此为鉴,不要过于骄奢,应当想到勤俭持家。如果能够修养德行、爱护百姓,又何必担心国家不会强盛呢?”

三、赏析与感悟

《芜城赋》不仅是一篇描写城市变迁的文学作品,更是对历史兴衰、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鲍照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座曾经繁华的城市描绘得凄凉动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典雅,情感真挚,展现了南朝文人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它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结语:

《芜城赋》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珍惜当下,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