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高适(《营州歌》)

2025-07-13 01:05:26

问题描述:

高适(《营州歌》),有没有大佬愿意指导一下?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3 01:05:26

高适(《营州歌》)】在唐代众多边塞诗中,高适的《营州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成为边塞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篇佳作。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展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与将士的豪情。

《营州歌》原文如下:

> 营州少年厌燕语,

> 城下胡儿欲骑马。

> 一愿得城如汉家,

> 二愿得马如龙蛇。

> 三愿得酒如江海,

> 四愿得人如虎豹。

> 五愿得贼如草芥,

> 六愿得兵如风火。

> 七愿得官如云雨,

> 八愿得名如金石。

> 九愿得身如松柏,

> 十愿得寿如山岳。

这首诗以“营州”为背景,描绘了边地少年对和平、功名、力量与长寿的渴望。全诗采用“十愿”的形式,层层递进,情感热烈而真挚,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存意志和进取精神。

从内容来看,《营州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边塞诗,它没有过多描写战争的残酷,也没有刻意渲染英雄气概,而是通过一个少年的内心独白,表达他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这种写法在当时较为少见,也使得这首诗更具生活气息和人性温度。

高适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作品多关注边疆战事与将士生活。他的诗风雄浑有力,语言质朴自然,善于通过细节描写传达深刻的思想感情。《营州歌》正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体现。虽然诗中并未直接描写战场,但通过对少年愿望的刻画,间接反映了边地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此外,诗中“一愿得城如汉家”一句,也暗含着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与归属感。这在当时边疆地区民族交融频繁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高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期望。

总的来说,《营州歌》虽不似《燕歌行》那样气势磅礴,也不如《别董大》那般深情款款,但它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个边地少年的内心世界,也折射出唐代边塞生活的复杂面貌。它不仅是高适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唐代边塞文化与社会心态的重要资料。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