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课件(共】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掌握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学习小说中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鲁迅对旧社会的批判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课文背景
《故乡》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呐喊》集中。文章以“我”回故乡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故乡的变化以及“我”与童年伙伴闰土之间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故乡景物、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不满与对新生活的希望。
三、主要内容梳理
1. 故乡的景物描写
- 文章开头描绘了故乡的荒凉景象,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但整体氛围却显得冷清、压抑。
- 这种环境描写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怀念,也有失望。
2. 人物形象分析
- “我”:一个在外漂泊多年后回到故乡的知识分子,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
- 闰土:小时候的玩伴,性格活泼开朗,长大后变得麻木、顺从,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
- 杨二嫂:一个市井小人物,表现出贪婪、势利的一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 主题思想
- 小说通过“我”与闰土、杨二嫂的对比,揭示了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压迫。
-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四、重点语句赏析
1. “然而这风却很冷,似乎要吹到我的骨里去。”
- 这句话表现了“我”回到故乡后的心理落差,既是对环境的感知,也是对现实的无奈。
2.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这是文中最具哲理性的句子之一,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道路。
五、写作特色
1. 细腻的心理描写
- 鲁迅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反映社会现实,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2. 生动的细节刻画
- 如对闰土外貌、动作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这个人物的变化。
3. 象征与对比手法
- “月亮”、“西瓜”等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六、课堂讨论与思考
1. 你认为“我”为什么会对故乡感到陌生?
2.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4. 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闰土”或“杨二嫂”的人物?你如何看待他们?
七、拓展延伸
1. 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比较其写作风格与主题。
2.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与感受。
八、板书设计
```
课题:《故乡》——鲁迅
一、背景介绍
二、内容梳理
三、人物分析
四、主题思想
五、语言特色
六、课堂思考
```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避免单纯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同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十、作业布置
1.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
2. 仿照文中的描写方式,写一段关于你家乡的景物或人物的描写。
3. 预习下一篇文章,思考其与《故乡》在主题上的异同。
---
以上内容为原创教学设计,适用于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