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课件(共

2025-07-10 03:11:11

问题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课件(共,求解答求解答,第三遍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03:11:1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课件(共】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掌握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学习小说中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鲁迅对旧社会的批判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课文背景

《故乡》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呐喊》集中。文章以“我”回故乡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故乡的变化以及“我”与童年伙伴闰土之间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故乡景物、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不满与对新生活的希望。

三、主要内容梳理

1. 故乡的景物描写

- 文章开头描绘了故乡的荒凉景象,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但整体氛围却显得冷清、压抑。

- 这种环境描写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怀念,也有失望。

2. 人物形象分析

- “我”:一个在外漂泊多年后回到故乡的知识分子,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

- 闰土:小时候的玩伴,性格活泼开朗,长大后变得麻木、顺从,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

- 杨二嫂:一个市井小人物,表现出贪婪、势利的一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 主题思想

- 小说通过“我”与闰土、杨二嫂的对比,揭示了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压迫。

-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四、重点语句赏析

1. “然而这风却很冷,似乎要吹到我的骨里去。”

- 这句话表现了“我”回到故乡后的心理落差,既是对环境的感知,也是对现实的无奈。

2.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这是文中最具哲理性的句子之一,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道路。

五、写作特色

1. 细腻的心理描写

- 鲁迅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反映社会现实,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2. 生动的细节刻画

- 如对闰土外貌、动作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这个人物的变化。

3. 象征与对比手法

- “月亮”、“西瓜”等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六、课堂讨论与思考

1. 你认为“我”为什么会对故乡感到陌生?

2.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4. 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闰土”或“杨二嫂”的人物?你如何看待他们?

七、拓展延伸

1. 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比较其写作风格与主题。

2.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与感受。

八、板书设计

```

课题:《故乡》——鲁迅

一、背景介绍

二、内容梳理

三、人物分析

四、主题思想

五、语言特色

六、课堂思考

```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避免单纯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同时,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十、作业布置

1.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

2. 仿照文中的描写方式,写一段关于你家乡的景物或人物的描写。

3. 预习下一篇文章,思考其与《故乡》在主题上的异同。

---

以上内容为原创教学设计,适用于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