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保护环境》】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环境污染,知道常见的污染源有哪些。
2.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环保意识。
3. 行为目标: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污染前后的环境对比(如河流变黑、垃圾堆积等)。
- 实物道具:塑料瓶、废纸、电池等可回收物品。
- 教具:环保小卫士徽章、垃圾分类卡片。
- 课件或挂图:关于“保护环境”的简单动画或图片。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比如空气是不是更清新了?水是不是更干净了?”
然后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被污染的环境和干净的环境对比,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
2. 新授环节(10分钟)
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什么是环境污染,例如:
- “污染就是把脏东西放到干净的地方,比如把垃圾扔到河里,就会让河水变得很脏。”
- “汽车排放的尾气会让空气变差,影响我们的健康。”
接着,教师出示实物,如塑料瓶、废纸、电池等,引导幼儿讨论这些物品如何处理才不会污染环境,并介绍“垃圾分类”的概念。
3. 游戏互动(10分钟)
开展“垃圾分类小能手”游戏:
- 教师准备若干“垃圾”卡片,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 幼儿分组进行分类比赛,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对。
- 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并表扬表现积极的小组。
4. 情感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多植树等。
最后,教师为每位幼儿发放“环保小卫士”徽章,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延伸活动建议
-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一次“家庭环保行动”,如整理房间、分类垃圾等。
- 环保手工:组织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工艺品,如用瓶盖做拼贴画、用纸盒做小动物等。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直观的图片、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互动游戏,帮助幼儿建立了初步的环保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生活中的环保案例,进一步深化幼儿的环保观念。
六、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语言表达以及动手能力,评估其对环保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根据反馈调整后续教学内容。
注:本教案为原创设计,内容贴近幼儿认知水平,旨在通过趣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