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赏析(李白)】《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虽名为“行”,实则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佳作。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的开头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里,诗人以童稚的口吻描绘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天真理解。在孩童眼中,月亮如同一个圆润洁白的玉盘,既形象又充满童趣。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童年记忆的珍视,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两句,则进一步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神秘而高远的气质。瑶台是传说中仙人的居所,镜则是光明与纯净的象征,诗人将月亮比作仙界之镜,悬浮于云端之上,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种想象不仅体现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也反映了他对宇宙、自然的无限向往。
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的思绪逐渐转向现实与人生。“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疏离感。这不仅是对神仙世界的憧憬,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与反思。
最后两句“少壮失意,老大徒伤悲”则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通过回忆儿时对月亮的纯真认知,反衬出成年后的无奈与失落。人生如月,有圆有缺,时光易逝,理想难酬,这种感慨贯穿全诗,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人生哲理。
《古朗月行》虽然篇幅不长,但情感丰富,意蕴深远。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对月亮的赞美与思考,李白表达了对人生、命运以及宇宙的深刻认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造诣。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描写,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在李白笔下,月亮不再只是天体,而是一个承载梦想与忧思的象征,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灵寄托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