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出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反映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乐府诗。全诗通过一个少年从军多年后归家的经历,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家庭破碎与社会凋敝,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学价值。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但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历史背景仍需引导。学生对战争题材的课文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共鸣,但对“乐府诗”这一概念了解不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讲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掌握诗句的基本意思。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体会诗中的情感与意境。
- 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批判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的情感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 难点: 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深刻内涵,体会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
五、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课文录音。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乐府诗”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 引出课题: 教师提问:“在古代,有很多人因为战争而离开家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这种经历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 正音正字: 教师纠正学生发音,重点讲解“征、冢、舂、羹、灶”等字词。
3. 整体感知: 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有什么初步的感受?”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句讲解: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说明主人公年少参军,年老才回家。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表现出主人公对家人的牵挂与担忧。
-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描绘了家园荒芜、亲人离散的凄凉景象。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用生动的细节表现家园破败。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进一步渲染出冷清、荒凉的氛围。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表现主人公虽归家却无依无靠的无奈。
-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结尾点出无人可食的悲凉结局。
2.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珍惜现在的生活?”
2. 写作练习: 让学生以“如果我是这位老兵”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回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2.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十五从军征》。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