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优秀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升学生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文本细读、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同时理性看待外来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掌握作者的论证结构。
-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正确理解“拿来”与“送去”、“送来”的区别,避免片面化或极端化。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素材、鲁迅生平简介、《拿来主义》原文节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及其写作背景,初步思考“文化拿来”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几张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如敦煌壁画、丝绸之路、现代国际交流等,提问:“我们今天的生活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外来文化?是全盘接受还是拒绝?”
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拿来主义”。
2. 文本研读(20分钟)
-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语言风格。
- 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 分段解析:
- 指出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态度——“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引出“拿来主义”。
- 提出“拿来主义”的基本主张,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第三段:以“大宅子”为比喻,说明如何辨别“拿来”的对象。
- 第四段:总结“拿来主义”的意义,呼吁有主见地吸收外来文化。
3.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各有什么危害?
- 鲁迅为什么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
- 在今天的社会中,“拿来主义”有哪些具体表现?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
4. 情境模拟(10分钟)
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比如“你家要装修,有人建议用国外的设计风格,但家人担心失去本土特色。”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家长、设计师、孩子),从“送去”“送来”“拿来”三个角度发表意见,探讨如何平衡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强调其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开放心态,但也要有独立判断能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拿来主义”。
2. 阅读鲁迅其他杂文,比较其思想风格。
六、板书设计:
```
拿来主义
1. 背景:文化侵略与盲目排斥
2. 观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 方法:辨别选择,取其精华
4. 意义: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课外阅读,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