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西湖七月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2025-07-04 22:07:54

问题描述:

西湖七月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有没有人在啊?求别让帖子沉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4 22:07:54

西湖七月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一篇散文,收录于其代表作《陶庵梦忆》之中。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杭州西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即中元节)的夜景与人情风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感悟。

一、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

然其时湖上之月,正复皎洁;舟中之人,亦多闲散。

或乘小艇,或坐画舫,或立桥头,或倚栏杆,皆各得其所。

有士大夫数人,衣冠楚楚,谈笑自若,不觉风露之寒。

有村妇数辈,携酒具而来,歌声婉转,笑语盈盈,亦自得其乐。

有僧人一二,披袈裟而立,闭目诵经,如入禅境。

有童子数人,嬉戏于岸,追逐飞鸟,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至于游人如织,车马喧嚣,市井之声,此起彼伏,亦别有一番热闹景象。

然余独爱其静,爱其清,爱其幽,爱其淡。

虽无灯火辉煌,却有月色如水;虽无歌舞升平,却有心旷神怡。

二、翻译

七月十五日的西湖,表面上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观赏的地方,但仔细一看,还是有些意思的。

这时候的湖面月光格外明亮清澈,船上的人也大多悠闲自在。

有人乘坐小船,有人坐在画舫里,有人站在桥头,有人倚着栏杆,每个人都在享受自己的时光。

有几个士大夫,穿着整齐的衣帽,谈笑风生,丝毫不觉得夜风和露水的寒冷。

有几个农村妇女,带着酒具来游玩,她们唱着歌,笑声不断,也过得十分开心。

还有一两个和尚,披着袈裟站着,闭着眼睛念经,仿佛进入了宁静的境界。

几个小孩在岸边玩耍,追逐着飞鸟,笑声不断,充满生机。

至于那些游客熙熙攘攘,车马喧闹,街市上的声音此起彼伏,也是一种热闹的景象。

但我最喜爱的是这里的宁静、清雅、幽静和淡泊。

虽然没有灯火辉煌的盛景,却有如水的月色;虽然没有歌舞升平的繁华,却能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三、注释

-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古人有祭祖、放河灯等习俗。

- 一无可看,止可看看:表面说没什么好看的,实则是在表达一种含蓄的审美态度。

- 士大夫:古代有学问、有地位的文人阶层。

- 村妇:普通农村妇女,代表民间百姓。

- 僧人:佛教僧侣,体现宗教氛围。

- 童子:孩童,象征天真与活力。

- 游人如织:形容游客非常多,人流密集。

- 心旷神怡:心情开阔,精神愉快。

四、赏析

《西湖七月半》是一篇描写西湖中元夜景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张岱通过对不同人群在西湖夜景中的表现,展现了西湖的多元面貌,既有文人雅士的从容,也有平民百姓的欢乐,还有僧人的静谧与童真的活泼,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文章虽短,却意蕴深远。作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刻观察。他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整篇文章以“静”为主线,强调西湖之夜的宁静之美,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敬畏。这种“静”的美,正是张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

结语:

《西湖七月半》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抒情哲思之作。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感受到一份来自自然与心灵深处的宁静与美好。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