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原文及赏析】《留侯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议论文,全文虽短,但立意深远,语言精炼,思想深刻。文章通过对张良(即“留侯”)的生平与智慧的分析,阐述了“忍”的重要性,揭示了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品格与修养。
一、原文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疏矣。余以为,孔明之智,不如留侯;留侯之才,不如子房。盖其遇之奇,而其志之远也。
> 今观其所以为文者,皆以道义为本,不以利害为先。其言曰:“吾欲取天下,非徒以力也。”其心之大,足以容天下之变。故能处变不惊,临事不乱,终成大业。
> 吾尝读《留侯世家》,见其初遇黄石公,得书而去,未尝以告人。后辅高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功成而不居,名显而不骄。其所以能如此者,岂非以其能忍乎?
> 夫人之能忍,非独在小节,而在大义。能忍,则能成大事;不能忍,则败于小事。是以古之圣贤,莫不以忍为本。留侯之忍,非徒一时之忍,乃终身之忍也。
> 故曰: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以为留侯也。
二、赏析
苏轼在《留侯论》中,借张良(即留侯)的事迹,表达了对“忍”的深刻理解。他指出,真正的勇敢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时,仍能保持冷静、沉着应对。这种“忍”,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深谋远虑、胸有成竹的智慧。
文章开篇即点明主题:“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苏轼认为,真正的英雄人物,往往具有超凡的耐力和远见。他们不会因一时的羞辱或挫折而轻易动怒,而是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长远的未来。
接着,苏轼通过张良遇黄石公的故事,引出“忍”的重要性。他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正是因为他具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忍耐力和远见卓识。他不仅能在逆境中保持冷静,还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文章结尾部分,苏轼总结道:“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句话不仅是对张良的赞美,更是对所有追求成功者的劝诫。他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懂得克制情绪,保持理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留侯论》虽篇幅不长,却蕴含哲理,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苏轼通过对张良的剖析,传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忍”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条件。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