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也,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
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洋更大的了。无数的河流都汇聚到海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流动却始终不会满溢;海水通过尾闾(海中泄水之处)排出,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流出却始终不会干涸。无论春夏秋冬,它都不改变,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它都不受影响。这种容量和稳定性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流量,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然而,我从未因此而自满,因为我觉得自己像天地之间的一块小石头或一根小木头一样渺小。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又怎么敢自夸呢?
阅读答案:
1. 《日喻说》中,苏轼通过什么自然现象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 答案:苏轼通过大海的广阔与稳定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2. 文章中提到“自以比形于天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渺小的认知,以及谦逊的态度。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用大海的形象告诉我们,即使拥有无穷的力量和容量,也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希望这篇阅读材料能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