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上,他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带领学生们深入解读了韩愈的经典散文《马说》。这堂课不仅展现了余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
首先,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他强调朗读不仅是发声的过程,更是理解文本内涵的重要手段。学生们在朗读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接着,余老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他问:“为什么作者要将人才比作千里马?伯乐又象征着什么?”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文本,挖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深度。学生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此外,余老师还注重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来讲解这篇作品。他告诉学生们,韩愈写作《马说》时正处于唐朝中期,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用人不当现象,许多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因此,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是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最后,在总结环节,余老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悟。他说:“希望你们能成为自己的‘伯乐’,发现并珍惜自己的才华。”这句话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意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整堂课下来,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优秀教师应有的风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经典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