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0分作文】在2015年的高考语文考试中,有一篇作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并非因为文采斐然、立意深远而被记住,而是因为它被评为了“0分作文”。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谈诚信》,但它的内容却与传统意义上的“议论文”大相径庭。
文章开头写道:“诚信是什么?我不清楚。”接着,作者用一段看似随意的叙述,描述了自己在超市购物时看到的一幕:一位顾客因为没有带钱包,向店员借了10元钱,结果第二天并没有归还。随后,作者写道:“我觉得这个人不讲诚信。”然后,他开始质疑“诚信”的意义,甚至提出:“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会不会影响他的生活?”最后,文章以一句“我也不知道”结束。
这篇作文之所以被扣分为0分,原因在于它严重偏离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明确的观点表达以及规范的语言运用。而这篇作文不仅缺乏明确的论点,而且语言混乱、逻辑不清,甚至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然而,这篇作文的出现也引发了社会对高考作文评价体系的思考。有人认为,高考作文过于强调形式和套路,导致许多学生在写作时不得不“套模板”,反而失去了真实表达的能力。而这篇作文虽然“不合格”,但却展现了一种真实的、未经修饰的思维过程,这或许正是它引发争议的原因所在。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明白,高考作文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考察,更是对思维深度、文化素养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估。一篇合格的作文,应该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深度、逻辑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独立思考。而“0分作文”则提醒我们,在追求高分的同时,不应忽视写作的本质——表达真实、传递思想。
总之,2015年的这篇“0分作文”虽然未能达到高考的要求,但它所带来的反思却值得我们深思。在教育日益重视创新与个性化的今天,如何在规范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才是未来作文教学需要探索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