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第一段翻译】《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记录了他探访石钟山的过程及对“钟声”成因的思考。第一段主要描述了作者对石钟山名称由来的疑问以及初步的探索过程。
一、原文与翻译总结
| 原文 | 翻译 |
| 《石钟山记》第一段 | 《石钟山记》第一段 |
|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水经》中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叫石钟的山。” |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闻水上,世以“石钟”名之。 | 郦道元认为(这座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声音在水面上传出,世人因此称它为“石钟”。 |
| 盖音谬也。 | 这其实是错误的说法。 |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发出声音,更何况是石头呢! |
| 是说也,人常疑之。 |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 |
| 余方心动欲往,会双子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我正想动身前往,恰逢双子夜(即农历十六),月光明亮,我独自和儿子苏迈乘小船来到陡峭的山壁之下。 |
二、
苏轼在《石钟山记》的第一段中,首先引用了《水经》和郦道元的观点,指出“石钟”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是由于水石相击产生的声响。但他对此持怀疑态度,并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这一说法。他在夜晚乘船来到石钟山下,试图寻找真正的“钟声”来源,表现出他对自然现象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苏轼对历史记载的批判性思考,也体现了他勇于实践、不轻信权威的精神。
三、文章特色
- 语言简练:用词精准,句式清晰,便于理解。
- 逻辑严密:从提出问题到质疑,再到亲自实践,层层递进。
- 思想深刻:强调“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体现科学求实精神。
结语
《石钟山记》第一段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学者和文学家的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
以上就是【石钟山记第一段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