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立不安的解释和出处是什么】“坐立不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因焦虑、紧张或烦躁而无法安静地坐着或站着。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描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境时非常贴切。
以下是对“坐立不安”的详细解释与出处总结: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坐立不安 | 形容人因焦虑、紧张、害怕或烦躁而无法安静地坐着或站着,表现出极度不安的状态。 |
二、成语出处
出处 | 内容(原文) | 出处说明 |
《后汉书·王符传》 | “人之性也,有疾疢者,其心不宁;有忧思者,其志不固。故曰:‘坐立不安,如有所失。’” | 该句最早见于《后汉书》,是“坐立不安”最早的文献记载之一。 |
《三国演义》 | “孔明坐立不安,问曰:‘此何人也?’” | 在小说中,“坐立不安”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进一步推广了这一成语的使用。 |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示例 |
描述情绪 | 他因为担心考试结果,整晚坐立不安。 |
表达焦虑 | 等待消息时,她显得坐立不安。 |
描写人物心理 | 他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坐立不安。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心神不宁、忐忑不安、焦躁不安 |
反义词 | 安然自若、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
五、总结
“坐立不安”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主要用于表达人在面对压力、担忧或紧张情绪时的不安状态。它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后来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
文章小结:
“坐立不安”源自古代文献,现用于形容人因焦虑或紧张而无法安定。通过了解其出处、解释、用法及近反义词,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使用场景和语义内涵。
以上就是【坐立不安的解释和出处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