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是什么意思】“通志”是一个汉语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历史著作中。它通常指的是一部涵盖广泛内容、具有通识性质的志书或典籍。在不同的语境下,“通志”的含义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都强调其“通”字所代表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一、
“通志”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书和文献中,主要用于描述那些内容广泛、涵盖多个领域、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宋学者郑樵所撰写的《通志》。这部书突破了传统史书按朝代划分的模式,以分类的方式对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是古代“通史”类著作的典范。
“通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识性的记录,比如地方志中的“通志”,指的是对某一地区全面而系统的记载,包括地理、风俗、人物、历史等多方面内容。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含义 | “通志”意为“普遍的志书”或“通晓的志录”,强调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 |
出处 | 最早见于古代史书,如南宋郑樵《通志》。 |
主要用途 | 用于描述涵盖面广、系统性强的历史或地方志类书籍。 |
代表作品 | 郑樵《通志》、地方志中的“通志”部分(如《江苏通志》)。 |
特点 | 全面、系统、分类明确、注重通识性。 |
与“通史”区别 | “通史”侧重时间顺序的叙述,“通志”更侧重内容分类的整理。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学术研究、地方文化整理及历史资料汇编。 |
三、结语
“通志”不仅是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无论是作为一部独立的史书,还是作为地方志的一部分,它都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系统化整理的智慧。了解“通志”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精神。
以上就是【通志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