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下里巴人最初】成语“下里巴人”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常被用来形容通俗、大众化的文化或艺术形式。它与“阳春白雪”相对,象征着不同层次的审美趣味。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及演变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下里巴人”的来源
“下里巴人”最早见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原文为:
>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是故《阳春》《白雪》,《天音》《地籁》,大块噫气,其声呜然;《下里》《巴人》,童子讴歌,而和者数千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阳春》《白雪》是高雅的乐曲,能欣赏的人很少;而《下里》《巴人》则是民间通俗的歌曲,容易引起大众共鸣。因此,“下里巴人”原指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歌曲,后引申为通俗、大众化的文化现象。
二、成语的含义演变
时间阶段 | 含义说明 |
古代初期 | 指民间通俗的音乐或歌曲,具有群众基础 |
中古时期 | 引申为通俗文化或大众艺术的代表 |
现代社会 | 常用于比喻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文化形式 |
三、成语的现代用法
在当代汉语中,“下里巴人”多用于对比“阳春白雪”,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受众的广泛性。例如:
- 例句1:“这部小说语言通俗,很适合‘下里巴人’阅读。”
- 例句2:“他喜欢听‘下里巴人’的民歌,觉得比那些高雅的古典乐更亲切。”
四、总结
“下里巴人”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民间音乐文化,经过历史演变,已成为表达通俗文化的重要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分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下里巴人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初期含义 | 民间通俗的音乐或歌曲 |
含义演变 | 从音乐扩展到文化、艺术领域 |
现代用法 | 形容通俗、大众化的文化形式 |
对比词 | 阳春白雪 |
文化意义 | 反映文化层次与受众差异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下里巴人”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现代社会中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以上就是【成语下里巴人最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