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几复典故出处】《寄黄几复》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一首诗,全诗为:
>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 桂花香里日亭午,想见风流今古同。
> 万里相思不相见,一纸书来何足凭?
> 九重城阙烟尘生,帝乡不见长安近。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黄几复的思念之情,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典故,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九江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极高,尤其在诗歌创作上追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艺术手法,注重用典和炼字。
《寄黄几复》写于黄庭坚贬谪期间,当时他与好友黄几复分隔两地,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遂写下此诗以抒怀。
二、典故出处总结
以下是对诗中涉及的主要典故及其出处的总结:
典故名称 | 出处 | 含义与作用 |
“寄雁传书” | 《汉书·苏武传》 | 指鸿雁传书,象征传递书信、寄托思念。诗中用此典表示无法将书信送达友人,表达无奈与惆怅。 |
“桂花香里日亭午” | 《楚辞·九歌·湘夫人》 | 原意为美好环境中的闲适时光,此处借景抒情,暗示对友人的怀念与追忆。 |
“万里相思不相见” | 《诗经·郑风·子衿》 | 表达远距离的思念与无法见面的遗憾,增强情感共鸣。 |
“九重城阙烟尘生” | 《史记·项羽本纪》 | 原指宫廷之中战乱纷起,此处借喻时局动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
“帝乡不见长安近” | 《离骚》 | 原指远离京城,表达对朝廷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
三、总结
《寄黄几复》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典故。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黄庭坚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折射出他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些典故的使用,使得诗歌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该诗不仅是黄庭坚个人情感的写照,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友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情感。
如需进一步了解黄庭坚的其他作品或相关历史背景,可继续查阅其诗集及宋代文学研究资料。
以上就是【寄黄几复典故出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