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掌握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正负数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符号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难点: 理解正负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对“0”作为正负数分界点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图片、银行存取款记录表、海拔高度图等。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笔、收集生活中带有正负数的例子。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
>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天气预报中提到的温度?比如‘零下5度’和‘零上5度’,这两个温度有什么不同?”
接着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 温度:零上5℃、零下5℃
- 银行账户:存款+100元、取款-100元
- 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100米、低于海平面50米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中数字的不同含义,引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正数与负数的定义
- 正数: 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通常前面不写“+”,如:5、3.2、100等。
- 负数: 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如:-5、-3.2、-100等。
-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2)正负数的意义
- 正数表示“上升”、“增加”、“收入”等方向;
- 负数表示“下降”、“减少”、“支出”等方向;
- 0表示没有变化或基准点。
(3)举例说明
教师用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温度变化:从10℃降到-5℃,表示下降了15℃;
- 体重变化:小明体重增加了2kg,表示+2kg;小红体重减少了1kg,表示-1kg;
- 历史事件:公元后100年为+100年,公元前100年为-100年。
3. 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以下任务:
- 找出生活中常见的正负数例子;
- 尝试用正负数表示一个情境;
- 讨论正负数在哪些领域有广泛应用。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各自发现的例子。
4. 巩固练习(10分钟)
题目示例:
1.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3,-8,0,+0.5,-2.7,+100
2. 用正负数表示下列情况:
- 某地气温从2℃上升到5℃
- 某人从银行取出500元
- 一艘潜水艇在海平面以下100米
教师点评并讲解典型错误,强调书写规范。
5.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
- 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什么?
- 0在正负数中起什么作用?
-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正负数?
教师总结知识点,强调正负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2分钟)
- 完成课本第X页的习题;
- 收集生活中更多的正负数例子,并尝试用正负数表示;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正负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
正数和负数
-------------------------------
正数:大于0的数,如+5、3.2、100
负数:小于0的数,如-5、-3.2、-10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实际应用:温度、存款、海拔、时间等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学生在理解正负数的实际意义方面是否存在困难?
- 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备注: 本教案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