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马嵬(middot及冀马燕犀动地来)】“冀马燕犀动地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马嵬》,是这首诗中极具张力的一句。全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兴衰、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
“马嵬”是地名,位于今陕西兴平,正是杨贵妃被赐死的地方。李商隐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充满哀婉与讽刺意味的诗篇。诗中,“冀马燕犀动地来”一句,描绘的是安禄山起兵时的浩大声势。冀,指河北地区;燕,指幽州一带,均为当时叛军的重要据点。而“犀”则可能指战象或精锐部队,象征着叛军的强大与不可阻挡之势。
此句不仅写出了叛军的声势浩大,也暗含了朝廷对边将的疏忽与信任的错位。李商隐用简练的语言,将一场政变的爆发描绘得如临其境,令人感受到那一场动荡中的惊心动魄。
在整首诗中,李商隐并未直接描写杨贵妃之死的惨烈,而是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表达了对盛极而衰的感慨。他借古讽今,表面上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实则寄托了对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
“冀马燕犀动地来”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一种警示。它提醒人们,当权者若不能审时度势、任人唯贤,终将招致祸患。李商隐以诗为镜,照见了历史的循环与人性的复杂。
这首诗虽短,却意蕴深远。它不仅仅是对一段爱情悲剧的哀悼,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思。李商隐以其独特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使读者在感叹之余,也不禁深思历史的教训与人生的无常。
总之,“冀马燕犀动地来”一句,既是诗中的高潮,也是全诗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诗人的忧思,成为李商隐诗歌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