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原文及欣赏】《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记述了明末苏州五位义士为反抗阉党权贵而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忠义之士的崇敬之情,也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一、原文
余尝游于吴中,见五人之墓,其地虽小,而风节凛然。问其人,皆不知其名,惟知其姓氏而已。予曰:“呜呼!五人者,生于草野,未尝读书,然其志节,足以动天地,感鬼神。”
盖当魏忠贤用事之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天下之人莫不侧目。五人者,或为市井之徒,或为乡里之民,然皆怀忠义之心,不畏强暴,挺身而出,与阉党抗争。卒遭诬陷,被逮入狱,终至被害。
予闻其事,悲愤不已,遂为之立碑,以表其志。碑曰:“呜呼!五人之死,非为名,非为利,乃为义也。其气节,可与日月同辉;其精神,可与山河共存。”
嗟夫!自古以来,忠义之士,多不得其名,而奸佞之徒,反得宠于一时。然五人之名,虽不显于史册,而其义行,却永垂不朽。
二、赏析
《五人墓碑记》虽篇幅不长,但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位普通百姓的深切敬仰。张溥以“五人”为题,不仅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英勇牺牲,更是借古讽今,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文中,“生于草野,未尝读书”一句,看似贬低,实则凸显了五人虽出身卑微,却能秉持正义、敢于反抗的精神。这种“草根英雄”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少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道德启示。
此外,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叙述事件到抒发感慨,再到议论历史,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尤其是结尾部分,通过对比“忠义之士”与“奸佞之徒”,表达了作者对正义与良知的坚持,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
三、结语
《五人墓碑记》不仅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篇充满思想深度的历史散文。它让我们看到,在乱世之中,普通人也能做出非凡的选择,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正如张溥所言:“其气节,可与日月同辉;其精神,可与山河共存。”这不仅是对五人的赞美,更是对所有坚守正义之人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