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接触古典诗词的重要起点。本课选取了四首风格各异、意境深远的古诗,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对本课四首诗歌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课共收录四首古诗:
1. 《观沧海》——曹操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3.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这四首诗分别出自不同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二、逐篇解析
1.《观沧海》——曹操
-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 写作背景:此诗是曹操在征讨乌桓胜利后,登临碣石山所作,借景抒情,表现其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豪情。
- 重点词句: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大海的广阔与山岛的挺拔。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夸张手法,展现宇宙浩瀚,体现作者的博大胸襟。
- 主题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次北固山下》——王湾
- 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这首诗最为著名。
- 写作背景:诗人旅途途中停泊在北固山下,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 重点词句: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绘旅途中的景色,引出思乡之情。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景中蕴含哲理,表达时光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
- 主题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游子思乡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悟。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被誉为“曲状元”。
- 文体特点:这是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属于“曲”的一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 重点词句: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组意象层层递进,营造出萧瑟凄凉的秋日氛围。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题,表达游子漂泊无依的愁绪。
- 主题思想:通过典型意象的组合,表现出游子孤寂、思乡的深切情感。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 写作背景: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李白得知后写下此诗以寄思念。
- 重点词句: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描写暮春时节的景象,渲染离别之情。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手法,寄托对友人的关切与安慰。
- 主题思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深切的思念之情。
三、知识点归纳
1. 诗歌类型:
- 古体诗(如《观沧海》)
- 律诗(如《次北固山下》)
- 散曲(如《天净沙·秋思》)
- 乐府诗(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
-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为夸张,“枯藤老树昏鸦”为排比
3. 情感表达:
- 抒发豪情壮志(如《观沧海》)
- 表达思乡之情(如《次北固山下》)
- 倾诉游子孤寂(如《天净沙·秋思》)
- 寄托友情关怀(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语言风格:
- 豪放洒脱(如《观沧海》)
- 清新自然(如《次北固山下》)
- 凄清悲凉(如《天净沙·秋思》)
- 深沉含蓄(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四、学习建议
- 多读多背:熟记诗句,理解诗意。
- 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 分析意象:注意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秋”、“雁”、“月”等。
- 体会情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还能提升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在思考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