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题含解析《苏洵发愤读书》】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苏洵发愤读书》作为一篇典型的古代人物故事,不仅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而且对于学生理解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将围绕这篇文言文展开复习,并附上详细的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原文节选:
> 苏子瞻,字子由,年二十七,始学于父。父教之书,未甚解。后游于蜀,见人多能文章,遂发愤读书。昼夜不息,数年之间,文辞日进,终成大器。
(注:此为根据《苏轼传》改编的简化版本)
二、词语解释:
1. 苏子瞻: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
2. 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此处可能为误写或化用。
3. 始学于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
4. 未甚解:对所学内容理解不深。
5. 游于蜀:到四川一带游历。
6. 发愤读书:下定决心刻苦学习。
7. 昼夜不息:日夜不停地学习。
8. 文辞日进:文章水平不断进步。
9. 终成大器:最终成为有成就的人。
三、翻译与理解:
苏轼在二十七岁时才开始跟父亲学习,但一开始对所学内容并不太明白。后来他到四川游历,看到很多人擅长写文章,于是下定决心刻苦读书。他日夜不停地学习,几年之后,他的文章水平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四、主旨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苏轼年轻时因见识不足而发奋学习的故事,表达了“勤能补拙”、“厚积薄发”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不足时,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能够实现自我突破,最终取得成功。
五、考点梳理:
1. 实词理解:如“始”、“未”、“游”、“发愤”等。
2. 虚词运用:如“于”、“之”、“其”等介词和代词的用法。
3. 句子翻译:重点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与现代汉语的转换。
4. 主题归纳:理解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思想内涵。
5. 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修辞方式的运用。
六、典型例题及解析:
题目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 始学于父(始:开始)
- 未甚解(甚:很,非常)
- 发愤读书(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题目2:
翻译句子:“昼夜不息,数年之间,文辞日进。”
参考答案:
他日夜不停地学习,在几年的时间里,文章水平不断提升。
题目3:
结合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能够“终成大器”。
参考答案:
因为他在认识到自身不足后,能够发愤图强,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七、拓展思考:
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后天的努力与坚持。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珍惜学习机会,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八、结语:
《苏洵发愤读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还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复习,夯实基础,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
温馨提示:
文言文学习贵在积累与理解,建议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多读多背,逐步提升文言文语感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