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高程测量原理试题】在工程测量与地理信息科学中,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重要的高程测定方法。它通过观测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角,利用三角函数计算两点间的高差,从而确定未知点的高程。为了检验学习者对这一原理的理解程度,特设计以下试题,帮助巩固相关知识点。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 )。
A. 平面几何
B. 空间解析几何
C. 三角函数
D. 欧几里得几何
2. 在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若已知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D,观测到的垂直角为α,则两点间的高差h可表示为( )。
A. h = D × tanα
B. h = D × sinα
C. h = D × cosα
D. h = D × cotα
3. 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的因素?( )
A. 垂直角的观测误差
B. 水平距离的测量误差
C. 大气折射的影响
D. 地球曲率
4. 在三角高程测量中,通常采用( )来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A. 单向观测
B. 双向观测
C. 多次观测
D. 重复观测
5. 若两点之间存在较大的高差,在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应优先考虑( )。
A. 使用更长的视距
B. 使用更短的视距
C. 减少观测次数
D. 增加仪器高度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 三角高程测量中,高差计算公式为:h = ________。
2. 当观测垂直角时,若望远镜处于仰角状态,此时的高差为________。
3. 为提高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观测。
4. 三角高程测量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或视线受阻的地区,但其精度受到________因素的限制。
5. 在实际应用中,三角高程测量常与________测量结合使用以提高成果的可靠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请简述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2. 在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如何减少大气折光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四、计算题(10分)
某测站A至目标点B的水平距离为850米,观测到的垂直角为12°30′,已知测站点A的高程为100.00米,试求目标点B的高程。(注:不考虑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影响)
参考答案(供教师参考)
一、选择题
1. C
2. A
3. D
4. B
5. B
二、填空题
1. D × tanα
2. 正值
3. 双向观测
4. 大气折光
5. 水准
三、简答题(略)
四、计算题
h = 850 × tan(12°30′) ≈ 850 × 0.2217 ≈ 188.45 米
B点高程 = 100.00 + 188.45 = 288.45 米
本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三角高程测量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适合用于课堂测试或自学复习。通过练习,有助于加深对测量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