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鲁迅小说《故乡》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人物形象及其变化,分析小说中“我”与“故乡”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理解“故乡”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的变化,理解“我”对故乡的情感变化。
- 难点:把握小说中“希望”的主题,理解鲁迅对旧社会的批判与对新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生平、时代背景)。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基本情节,思考“故乡”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语言品读
1. 导入新课
以“你心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为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引出鲁迅笔下的“故乡”。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与情感表达。
- 提问:文章围绕什么展开?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我”与故乡的关系如何?
3. 梳理结构
- 梳理文章结构:回忆故乡 → 现实中的故乡 → 对未来的希望。
- 引导学生归纳各部分内容,初步理解文章脉络。
4. 语言赏析
- 找出描写故乡景色的语句,品味其语言特色。
- 分析“我”对故乡的情感变化,从怀念到失望再到希望。
第二课时:人物分析与主题探究
1. 人物形象分析
- 闰土:从童年玩伴到麻木的农民,体现旧社会对人的压迫。
- 杨二嫂:泼辣、势利,反映社会风气的堕落。
- “我”:从满怀期待到失望,再到对未来的思索,体现作者的思想转变。
2. 小组讨论
- “为什么‘我’觉得故乡是‘没有月光的夜’?”
-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 主题探讨
- 讨论“希望”的含义,结合课文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希望”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情感升华
1. 比较阅读
- 对比《故乡》与《社戏》中“故乡”意象的不同表现,体会鲁迅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
2. 写作练习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故乡》,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3. 总结提升
- 回顾全文,强调“故乡”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情感与文化的寄托。
- 鼓励学生珍惜当下,积极面对未来。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我的故乡》写作任务。
2. 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写一篇读书笔记。
3. 思考:如果让你重新回到“故乡”,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通过多角度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从不同视角分析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