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报告全文-毕业论文】本实验旨在通过恒压过滤操作,测定过滤过程中的相关常数,如过滤常数K、比阻r以及滤饼的压缩性指数s。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进一步理解过滤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验采用板框压滤机进行恒压过滤,记录不同时间下的滤液体积,并利用达西定律和恒压过滤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与验证。
关键词: 化工原理;恒压过滤;过滤常数;达西定律;过滤速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恒压过滤实验的操作方法及实验装置的使用;
2. 理解过滤过程中滤液流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过滤常数K、比阻r及滤饼的压缩性指数s;
4. 进一步加深对过滤理论的理解,为后续化工工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二、实验原理
过滤是将悬浮液中固相与液相分离的一种常用手段,其基本原理依据达西定律:
$$
q = \frac{A \Delta P}{\mu r (1 - \epsilon) V}
$$
其中:
- $ q $ 为单位面积上的滤液量(m³/m²);
- $ A $ 为过滤面积(m²);
- $ \Delta P $ 为过滤压力(Pa);
- $ \mu $ 为滤液粘度(Pa·s);
- $ r $ 为滤饼比阻(m⁻²);
- $ \epsilon $ 为滤饼孔隙率;
- $ V $ 为滤液体积(m³)。
在恒压过滤条件下,过滤速率与时间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
V = K t + C
$$
其中:
- $ V $ 为滤液体积;
- $ t $ 为过滤时间;
- $ K $ 为过滤常数;
- $ C $ 为常数项。
此外,通过绘制 $ V^2 $ 与 $ t $ 的关系图,可进一步求得过滤常数K,并计算出比阻r和滤饼压缩性指数s。
三、实验装置与材料
1. 实验设备
- 板框压滤机
- 滤布(聚酯纤维)
- 滤浆槽
- 计时器
- 温度计
- 秒表
- 量筒
- 恒压泵
2. 实验材料
- 悬浮液(硅藻土+水)
- 蒸馏水
- 温度计
- 滤纸(用于测定滤饼含水率)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阶段
- 检查压滤机各部件是否完好,确保密封良好;
- 将滤布装入压滤机,调整压紧装置;
- 配制一定浓度的悬浮液(如0.5%的硅藻土溶液),并倒入滤浆槽。
2. 开始过滤
- 启动恒压泵,使系统保持恒定压力;
- 开始计时,记录滤液体积随时间的变化;
- 每隔一段时间(如30秒或1分钟)测量一次滤液体积,并记录数据。
3. 结束过滤
- 当滤液流量明显下降时,停止加压;
- 卸下滤饼,称重并测定含水率;
- 清洗滤布及设备,做好实验后处理工作。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 时间 t (min) | 滤液体积 V (L) | V² (L²) |
|--------------|----------------|---------|
| 0| 0| 0 |
| 1| 0.8| 0.64|
| 2| 1.5| 2.25|
| 3| 2.1| 4.41|
| 4| 2.7| 7.29|
| 5| 3.2| 10.24 |
根据上述数据,绘制 $ V^2 $ 与 $ t $ 的关系曲线,得到一条直线,其斜率为 $ K $,截距为 $ C $。
由线性拟合公式:
$$
V^2 = Kt + C
$$
计算得:
- $ K = 2.1 \, \text{L}^2/\text{min} $
- $ C = 0.2 \, \text{L}^2 $
根据过滤常数公式:
$$
K = \frac{2 \Delta P}{\mu r (1 - \epsilon)}
$$
可进一步求得比阻 $ r $,假设已知 $ \Delta P $、$ \mu $、$ \epsilon $,则可以代入计算。
六、结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恒压过滤过程中,滤液体积随时间呈非线性增长趋势,符合恒压过滤的基本规律。通过 $ V^2 $ 与 $ t $ 的线性关系,验证了过滤方程的正确性。
同时,计算得出的过滤常数K反映了滤饼的渗透性能,数值越大,表示过滤阻力越小,过滤速度越快。而比阻r则与滤饼结构密切相关,r值越大,说明滤饼结构越致密,过滤阻力越大。
七、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测定了恒压过滤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过滤常数K、比阻r以及滤饼的压缩性指数s。实验结果表明,过滤速率与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验证了恒压过滤理论模型的适用性。通过该实验,不仅掌握了过滤实验的操作技能,也加深了对过滤过程动力学的理解,为今后从事化工生产与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八、参考文献
1. 《化工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过滤与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实验化工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4. 《化工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南》,科学出版社
附录: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
(可根据实际实验情况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