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又东(原文和译文)】《江水又东》是古代地理文献中的一段文字,出自《水经注》,作者为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长江的流向、沿途的地貌以及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理解。
原文:
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路也。其间高山重嶂,非日月之所照,故江水至此,常多湍急。其山势险峻,猿鸣哀切,闻者悲泣。江水自三峡以来,虽有百丈之崖,千寻之石,然其流不息,昼夜不绝。故人曰:“三峡之水,天下奇观。”
译文: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这里相传是古蜀国的杜宇所开凿,以便于江水通行。峡谷之中,群山连绵,高耸入云,阳光和月亮都难以照到谷底,因此江水到这里便变得湍急迅猛。这里的山势十分险峻,猿猴的叫声凄厉悲伤,听到的人无不感到哀伤落泪。从三峡开始,尽管有百丈高的悬崖和千尺的峭壁,但江水依旧日夜不停地奔流。所以人们说:“三峡的江水,是天下的奇观。”
赏析与解读:
《江水又东》不仅是一段地理描写,更是一种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文中通过“高山重嶂”、“湍急”、“猿鸣哀切”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深、雄浑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江水奔腾不息的力量与大自然的神秘。
“杜宇所凿”这一句,引用了古代传说,增添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杜宇是古蜀国的君主,传说他治水有功,因此被后人尊为神明。这种将历史与地理结合的方式,使得文章更具文化深度。
此外,“三峡之水,天下奇观”一句,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总结,也是对三峡地区在中华文明中地位的认可。三峡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其风光与人文相得益彰。
结语:
《江水又东》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美感。它不仅记录了长江的地理特征,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感受到千年前的江水奔流,体会到古人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与审美情趣。
若你对《水经注》或其他古代地理文献感兴趣,不妨进一步阅读,你会发现更多关于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的精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