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理解题解析
《介之推不言禄》是出自《左传》的一篇寓言性质的历史散文,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贤士介之推因功不居、隐退山林的故事。文章通过介之推的言行,表达了对忠诚、清高与淡泊名利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政治环境中功臣不得善终的讽刺。
一、文章内容概述
介之推是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的重要随从之一。在重耳流亡十九年期间,介之推始终忠心耿耿,甚至在重耳饥饿时割股啖君。然而,当重耳回国即位后,却未能及时赏赐功臣,介之推因此不言禄,选择隐居山中。后来,晋文公想起介之推,派人寻找,介之推不愿出仕,最终与母亲一同隐居绵山,后被焚死于山中。
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解析
1. 文章主要表现了介之推怎样的品质?
答案:
介之推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淡泊名利的精神。他不居功自傲,不求封赏,体现了“不言禄”的清高品格,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忠诚却不图回报的高尚情操。
2. 晋文公为何要寻找介之推?
答案:
晋文公在即位后,意识到自己能够复国并称霸,离不开介之推等人的辅佐。因此,他想要表彰功臣,给予应有的赏赐,以示恩德和公正。
3. 介之推为什么拒绝出仕?
答案:
介之推认为自己只是尽到了臣子的本分,并没有居功自傲的必要。他更看重的是个人的清白与气节,不愿在功名利禄面前失去自我,因此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世。
4. 文章结尾提到介之推被焚死,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这一结局象征着一种悲剧色彩,反映出在权力斗争中,忠诚与清高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惋惜。
5. 结合全文,你如何看待“不言禄”这一行为?
答案:
“不言禄”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行为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对后人树立了榜样,提醒人们不要被名利所迷惑,应坚守内心的信念与操守。
三、总结
《介之推不言禄》虽短,但寓意深远。它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格尊严、忠诚与淡泊的深刻教材。通过介之推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士人风骨,也引发了对现实社会中功名利禄问题的思考。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