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班生成主题活动《洋葱头》】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生成性活动往往源于孩子们的兴趣与生活经验。近期,小四班的孩子们在一次简单的午餐时间中,对餐盘中的“洋葱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偶然的发现,最终引导我们开展了一场以“洋葱头”为主题的生成性活动。
活动开始前,老师并没有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是根据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灵活地调整了课程内容。孩子们围坐在教室里,看着桌上摆放的各种洋葱,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洋葱是紫色的!”“它有点像小灯笼!”“剥开它会流泪!”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活动的起点。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闻味等方式,初步认识了洋葱的外形、颜色和气味。接着,我们开展了“洋葱大发现”环节,孩子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洋葱的结构,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有的孩子说:“洋葱一层一层的,像穿衣服一样!”还有的孩子说:“里面是白色的,外面是紫色的。”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我们设计了一个“洋葱小实验”:将洋葱切开后,放在不同的容器中,看看它在水、油、醋中的变化。孩子们在操作中学会了观察和记录,也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兴趣。
此外,我们还结合美术活动,让孩子们用洋葱头进行拓印创作。他们用切开的洋葱横截面蘸上颜料,在纸上轻轻按压,留下了一朵朵独特的“洋葱花”。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成就感,纷纷展示给同伴看。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更多是观察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主导者。孩子们在自由探索中获得了知识,也在合作与交流中提升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次“洋葱头”主题的生成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师的敏锐观察和灵活应变则是推动课程深入发展的关键。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为他们创造更多有意义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