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国志(middot及司马朗传》原文及翻译)】在古代历史文献中,《三国志》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史书,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其中,《司马朗传》是记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司马朗生平事迹的一篇传记。司马朗作为司马懿的长兄,虽未如其弟那样名垂青史,但他在乱世中展现出的忠诚与才智,依然值得后人铭记。
以下是《司马朗传》的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
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少有孝行,年十岁,母疾,昼夜侍养,不离左右。及母卒,哀毁骨立,亲友怜之,劝令节哀。朗曰:“吾母病久,今死,吾岂能自安?”遂不食数日,几至殒命。乡里称其孝。
朗年十五,从师学,诵读经书,尤精《春秋左氏传》。时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朗乃率乡人子弟,修缮城郭,储粮备械,以御寇盗。郡守闻其贤,召为功曹,领县事。
时曹操为兖州牧,闻朗名,辟为司空掾。朗辞曰:“臣本布衣,无功于国,岂敢受禄?”操曰:“卿有才德,宜为国用。”遂拜为郎中,迁为治中从事。
朗性清廉,不营私利,每有所赐,皆分诸僚吏。尝出使他郡,遇盗,盗欲劫之,朗曰:“吾为朝廷使,非富家也。”盗闻之,惭而退。时人皆敬之。
朗在任,务农桑,修学校,民皆乐业。后以疾卒,年三十七。
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郡温县人。他从小就有孝顺的行为,十岁时母亲生病,他日夜侍奉在母亲身边,从不离开。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瘦得只剩下骨头,亲友们都很同情他,劝他节制悲伤。司马朗说:“我母亲病了很久,现在去世了,我怎能安心?”于是几天不吃东西,几乎丧命。乡里人都称赞他的孝心。
司马朗十五岁时,跟随老师学习,熟读经书,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当时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司马朗便带领乡里的年轻人修筑城墙,储备粮食和武器,以防盗贼侵扰。郡守听说了他的贤德,召他担任功曹,管理全县事务。
当时曹操担任兖州牧,听说了司马朗的名声,征召他为司空属官。司马朗推辞说:“我原本是个平民,对国家没有功劳,怎敢接受俸禄?”曹操说:“你有才能和品德,应该为国家效力。”于是任命他为郎中,后来升任为治中从事。
司马朗为人清廉,不追求私利,每次得到赏赐,都会分给下属官员。有一次他出使其他郡,遇到强盗,强盗想抢劫他。司马朗说:“我是朝廷的使者,并不是富家之人。”强盗听了这话,感到羞愧而退去。当时人们都对他十分敬重。
司马朗在任职期间,注重农耕和桑蚕,兴办学校,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七岁。
结语:
《司马朗传》虽然篇幅不长,却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在乱世中坚守道德、勤政爱民的士人形象。司马朗虽未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但他以自身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与“孝”。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赞美,也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