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遏飞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浪遏飞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语,常被用来形容在惊涛骇浪中依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这个短语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色彩。那么,“浪遏飞舟”究竟出自哪里?它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浪遏飞舟”最早出现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原句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诗描绘了诗人青年时期在湘江中畅游、激流勇进的情景,展现了他豪迈不屈、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从字面意思来看,“浪”指的是汹涌的波浪;“遏”是阻止、阻挡的意思;“飞舟”则象征着快速行驶的船只。整句话的意思是:在狂风巨浪中,船只依然能够奋勇前行,甚至能将汹涌的波浪阻挡住。这种意象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赞美,更是对人精神意志的歌颂。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用“浪遏飞舟”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坚持理想、不惧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此外,“浪遏飞舟”也被广泛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成为一种象征奋斗、拼搏和无畏精神的意象。它不仅仅是一句诗句,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精神内核。
总的来说,“浪遏飞舟”不仅是诗词中的一个精彩表达,更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要像那艘勇敢的船一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