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少年游(middot及润州作》全文及鉴赏)】北宋大文豪苏轼,不仅以诗词文章名垂千古,更以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后世。他的作品中,既有豪放不羁的壮志,也有细腻入微的情感流露。其中,《少年游·润州作》便是他抒发思乡之情、感慨人生无常的一篇佳作。
一、原文
> 少年游·润州作
>
> 原来归路是南州。
> 烟雨暗江楼。
> 晚来风起,吹散一川云影,吹动满船秋。
>
> 望处渐生芳草,梦里还如旧。
> 醉拍铜斗,笑呼稚子,同上木兰舟。
二、词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期间,具体时间虽不可考,但从内容来看,应是他离开京师、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时所作。润州地处江南水乡,景色秀美,但对远离故土的苏轼而言,这里既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也是引发他思乡情怀的地点。
三、内容赏析
上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原来归路是南州”,开篇点明作者此时正行走在回乡的路上,而“南州”即指苏轼的故乡四川眉山一带。这一句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沉的思乡之情。
“烟雨暗江楼”描绘出一幅朦胧的江南雨景,江边的楼阁在烟雨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迷离、惆怅的氛围。这里的“暗”字不仅形容天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低落情绪。
“晚来风起,吹散一川云影,吹动满船秋。”这几句描写风起之时的景象,云影被风吹散,船随风摇曳,秋意渐浓。自然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波动相呼应,表现出一种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下片:回忆往昔,情感真挚
“望处渐生芳草,梦里还如旧。”诗人远望之处,芳草渐生,仿佛回到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梦境中的一切依旧熟悉,却又遥不可及,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醉拍铜斗,笑呼稚子,同上木兰舟。”这是全词中最富生活气息的一段。诗人借酒消愁,与孩子们一同登舟,展现出一种童趣与闲适。尽管身处异乡,他仍试图用轻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体现出他豁达乐观的精神。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深厚的情感,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作者将眼前的实景与心中的回忆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词既具画面感,又富有情感深度。
3. 情感真挚,个性鲜明
苏轼在这首词中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文人、旅人的多重身份,既有思乡之苦,也有超然之乐,体现了他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五、结语
《少年游·润州作》虽短小精悍,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的漂泊感与思乡情。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词如同一颗明珠,闪烁着永恒的艺术光芒,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