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司马光好学原文及注释解析

2025-08-02 08:17:58

问题描述:

司马光好学原文及注释解析,跪求大佬救命,卡在这里动不了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08:17:58

司马光好学原文及注释解析】《司马光好学》是一篇记载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生平事迹的短文,虽篇幅不长,但内容精炼,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司马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本文不仅展现了司马光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宋代士人重视学问、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一、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自幼聪敏,好学不倦。年十二,尝问于父曰:“天下何以治?”父曰:“法度。”又问:“法度何以立?”父曰:“人主所定。”司马光曰:“若人主不能尽善,则法度亦不足恃也。”父奇之。

及长,力学,尤邃于《春秋》。尝夜读,烛尽,不辍。家人怜之,欲添烛,司马光曰:“吾心未明,岂可因烛尽而废学?”遂终夜不息。后官至宰相,犹手不释卷,每有心得,必录之。

二、注释与解析

1.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 司马光,字君实,是山西夏县人。此句交代了作者的基本信息,为后文铺垫。

2. 自幼聪敏,好学不倦

- 自小就聪明伶俐,热爱学习,从不懈怠。说明司马光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望。

3. 年十二,尝问于父曰:“天下何以治?”父曰:“法度。”

- 十二岁时,他曾向父亲请教:“国家如何才能治理得好?”父亲回答:“靠法律制度。”

- 这里体现出司马光少年时期便对国家治理有深刻思考,显示出其早慧。

4. 又问:“法度何以立?”父曰:“人主所定。”

- 又问:“法律制度又是怎么确立的?”父亲说:“由君主制定的。”

- 父亲的回答看似简单,但司马光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追问。

5. 司马光曰:“若人主不能尽善,则法度亦不足恃也。”父奇之。

- 司马光说:“如果君主不能做到完美,那么法律制度也就难以依靠。”父亲对此感到惊讶,认为他见解独到。

- 此句揭示了司马光对“法”与“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理解,表现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6. 及长,力学,尤邃于《春秋》

- 长大后,他更加努力学习,尤其精通《春秋》这部经典著作。

-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司马光对其研究深入,为其后来编纂《资治通鉴》奠定了基础。

7. 尝夜读,烛尽,不辍。家人怜之,欲添烛,司马光曰:“吾心未明,岂可因烛尽而废学?”遂终夜不息。

- 曾经夜里读书,蜡烛燃尽也不停止。家人心疼他,想再点一支蜡烛,司马光说:“我的心还未明白,怎么能因为蜡烛没了就停止学习呢?”于是整夜坚持阅读。

- 这段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司马光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

8. 后官至宰相,犹手不释卷,每有心得,必录之。

- 后来他官至宰相,仍然手不离书,每当有所领悟,必定记录下来。

- 表现出司马光终身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三、总结与启示

《司马光好学》虽然篇幅不长,却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全面展示了司马光一生勤奋好学、勤于思考、注重实践的精神风貌。他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司马光那种“不因外物而废学”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内心的坚持与对理想的执着。

结语:

司马光不仅是历史上的名臣,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不厌”的典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清。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