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middot及其二》原文及鉴赏)】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是其“观书有感”组诗中的第二首,虽篇幅短小,却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读书求知过程中的感悟与启发。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远,历来被广泛传诵。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解析:
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描绘了一片平静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澈明亮。这里的“半亩方塘”并非实指,而是象征一个狭小但纯净的空间,可能代表人的心灵或知识的领域。
次句“天光云影共徘徊”,则进一步描绘了池塘中倒映的天空景象,仿佛天光与云影在其中缓缓游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灵动的画面。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借景抒情,暗示内心世界的澄明与流动。
第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是一个设问,意思是:这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呢?看似是对自然现象的疑问,实则是对人生、学问的思考。
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点明了答案: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流来。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保持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心灵或学问保持清澈与鲜活。
艺术特色:
1. 意象新颖,比喻贴切
朱熹以“半亩方塘”喻心性,用“活水”喻知识源泉,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2.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诗的结构由景入理,先写景,再设问,最后点明主旨,层层深入,逻辑清晰,富有层次感。
3.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全诗仅二十字,却蕴含丰富的哲理,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特点。
鉴赏与启示:
《观书有感·其二》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一首关于学习与成长的哲理诗。它告诉我们,知识如同活水,唯有不断更新、不断积累,才能让心灵保持清明与活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思想更具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不断吸收新知识,拓展视野,才能不被陈旧观念所束缚。
此外,这首诗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来源于持续的学习与思考,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认知。正如池塘需要活水注入,心灵也需要不断滋养,才能保持活力与深度。
结语: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更是一则关于学习与成长的启示录。在阅读与思考中,我们应当像那池塘一样,不断接纳新的“活水”,让自己的心灵始终清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