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指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也可能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在应激状态下。DKA的发生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有关,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进而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糖状态。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DKA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足,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转而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酮体(如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这些酮体在血液中积累,使血液pH值下降,形成代谢性酸中毒。同时,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临床表现
DKA的典型症状包括:
- 多尿、口渴、体重减轻
- 恶心、呕吐、腹痛
- 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
- 精神状态改变,如嗜睡或昏迷
- 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感染、应激事件或其他诱发因素。
三、诊断标准
DKA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实验室指标:
1. 血糖升高:通常高于13.9 mmol/L(250 mg/dL),但也可因肾功能不全而有所不同。
2. 代谢性酸中毒:动脉血pH < 7.3,或碳酸氢盐(HCO₃⁻)浓度 < 15 mmol/L。
3. 酮体阳性:可通过尿酮体检测或血酮体测定确认,血酮体水平通常 > 3 mmol/L。
此外,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高渗性非酮症昏迷(HHS)等。
四、诱因与危险因素
DKA的常见诱因包括:
- 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
- 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
- 应激事件(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
- 酗酒或药物滥用
- 新发糖尿病未及时诊断
五、治疗原则
DKA的治疗目标是纠正代谢紊乱、恢复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并发症,并处理潜在诱因。
1. 补液治疗
补液是DKA治疗的基础,目的是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并促进酮体排泄。初始阶段常使用生理盐水,随后根据血钠水平调整输液类型。
2.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和抑制酮体生成的关键。通常采用小剂量静脉胰岛素持续输注,待血糖降至13.9 mmol/L左右后改为5%葡萄糖加胰岛素维持。
3. 纠正电解质紊乱
DKA常伴有钾、钠、磷酸盐等电解质失衡,需根据血电解质水平进行补充,尤其注意避免低钾血症。
4. 处理诱因
针对感染、应激等因素进行对症治疗,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六、监测与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血酮、电解质、尿量及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测一次血糖,每2–4小时评估一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情况。
七、预防措施
对于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规范胰岛素使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及时识别早期症状并就医,是预防DKA的重要措施。
八、预后与随访
DKA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脑水肿、急性肾损伤等。出院后应加强糖尿病教育,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结语: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虽属急症,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医护人员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