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盾及其文学成就。
-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几座著名石拱桥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 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如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和理解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对石拱桥的理解与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与自豪感。
- 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说明方法;掌握石拱桥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 难点:体会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石拱桥图片、相关视频等)。
- 课文原文及拓展资料。
- 设计课堂讨论问题与练习题。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 收集有关石拱桥的图片或资料,用于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几幅著名的石拱桥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桥有什么特点吗?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 引出课题《中国石拱桥》,介绍作者茅盾。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 提问: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些石拱桥?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文结构,指出文章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展开的。
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方式。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
- 讨论:为什么作者要详细描写赵州桥?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10分钟)
- 展示一些现代桥梁图片,比较古今桥梁的不同。
- 小组讨论:你认为中国古代的石拱桥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鼓励学生表达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看法。
5. 总结提升,布置作业(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说明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座桥,并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五、板书设计: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构与说明方法
难点: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
3. 精读分析
4. 拓展延伸
5. 总结作业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分析说明方法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在今后教学中加强训练。同时,应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