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 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
- 培养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提升语言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关怀之情,培养同理心与人文情怀。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 难点:体会诗歌中“杨花”“子规”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我寄愁心与明月”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如古筝曲)。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及创作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一幅春天的山水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朋友远行,心中充满牵挂?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诗,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范读,强调重音和语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 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 逐句解析(15分钟)
- 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解释“杨花”象征离别,“子规”是杜鹃鸟,叫声悲切,常用来表达哀愁。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春末夏初,柳絮飘飞,杜鹃啼叫,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释“龙标”是地名,“五溪”指险峻的山路,说明王昌龄被贬之地偏远艰难。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得知好友被贬时的震惊与难过。
- 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解释“愁心”是忧愁的心,“明月”象征思念和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
- 第四句:“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释“夜郎”是古代地名,地处西南边陲,进一步体现友人处境之苦。
强调诗人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随着明月穿越千山万水,抵达友人身边。
4. 深入探究(10分钟)
- 分组讨论:
问题一:“杨花”“子规”在诗中有何作用?
问题二:“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
5. 情感升华(5分钟)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是否也有过因朋友离开而感到失落的经历。
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祝福或思念。
6.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诗歌内容,总结诗人借景抒情、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
- 强调友情的珍贵,以及诗歌在传递情感中的独特作用。
7.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全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改写这首诗。
- 搜集李白其他关于友情的诗句,进行比较阅读。
五、板书设计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意象:杨花、子规、明月、夜郎
情感:思念、牵挂、同情
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情
```
六、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意象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文学常识,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