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学习作者通过自身经历表达求学之苦与勤奋精神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奋斗意识。
-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 理解作者叙述自身求学经历的结构与情感表达。
- 难点:
- 理解作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深层含义。
- 分析本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音频、字词解释、背景资料等)。
- 课文原文及注释材料。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查阅相关作家及作品背景。
- 初步标注疑难字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读书人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位古代学者讲述自己求学经历的佳作。”
出示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8分钟)
1. 作者简介:
-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重臣,也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
2. 写作背景:
- 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序,目的是勉励他勤奋学习。
- 文章通过回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表达了对后学的殷切期望。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
2. 疏通文意:
- 教师逐段讲解,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大意。
-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并归纳每段内容。
(四)文本细读(15分钟)
1. 重点句子分析: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说明作者小时候就热爱学习,但由于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抄写。
-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
- 表现了作者在严寒中坚持学习的毅力。
-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展现了作者不羡慕物质享受,专注于学问的精神。
2. 写作特色:
- 对比手法:将自己求学的艰难与他人优越的生活进行对比。
- 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突出作者的坚定信念。
- 情感真挚: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表达对后学的鼓励与期待。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学习困难?如何面对?
2. 小组讨论:
- 如果你是马生,听了这篇赠序后,会有什么感想?你会如何回应作者的期望?
(六)总结与作业(2分钟)
1. 课堂小结:
- 本文通过作者自身的求学经历,展示了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 启示我们应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不负青春。
2. 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第1、2段。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一、作者简介:宋濂,明初文学家。
二、写作背景:赠序,勉励后学。
三、主要
1. 幼年嗜学,借书抄录。
2. 寒冬苦读,不惧艰辛。
3. 生活简朴,不慕荣华。
四、写作特色:
1. 对比手法
2. 排比句式
3. 情感真挚
五、启示: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刻苦。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