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石壕吏》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掌握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脉络;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诗史”风格,体会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 难点: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感悟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 教学卡片、情境图片等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一段关于唐代安史之乱的历史介绍导入,引出杜甫的《石壕吏》。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出现的人物(老妇、差吏、诗人)及事件发展线索。
- 分组讨论: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情绪?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文本细读: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关注关键语句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等,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
-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老妇、差吏、诗人三个角色的心理变化与行为动机,探讨诗歌背后的社会现实。
-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老妇、差吏、诗人,再现诗歌场景,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结合杜甫其他作品(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感受其“诗史”风格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 讨论: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你会怎么做?你认为诗歌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人文精神。
6. 布置作业(2分钟)
- 背诵《石壕吏》,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诗史”的理解。
- 观看纪录片《杜甫:大地的诗人》,写观后感。
五、板书设计:
```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背景简介:杜甫、安史之乱、战乱中的百姓生活
二、诗歌情节发展、人物形象
三、情感表达:悲悯、无奈、愤懑
四、现实意义:诗史价值、社会责任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解读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特点的积累与运用,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