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阅读答案】《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一、内容理解题
1. 《后赤壁赋》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困顿,但他并未沉沦,而是借山水之乐排遣心中的苦闷,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2. 文章开头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有何作用?
答:文章开头描写的是冬夜江上的清冷景象,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营造出一种孤寂、肃杀的氛围,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基调。
3. 苏轼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胸怀,以及对自然、宇宙的哲理性思考。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二、语言赏析题
1.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一句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此句语言简练,富有画面感,用“江流有声”表现水声潺潺,“断岸千尺”则写出山势陡峭,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该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的生命比作短暂的蜉蝣,将个体置于浩瀚的宇宙中,突出了人生的渺小与短暂,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三、主旨探究题
1. 如何理解《后赤壁赋》中的“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句?
答:“物与我皆无尽也”意思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的生命都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体现了苏轼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悟,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思想。
2.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苏轼“寄情山水”的看法。
答:苏轼在逆境中寄情山水,不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他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通过观察自然、思考人生,实现了自我超越,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拓展延伸题
1. 与《前赤壁赋》相比,《后赤壁赋》在情感表达上有哪些不同?
答:《前赤壁赋》更多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而《后赤壁赋》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更加平和、从容。
2. 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理解。
答: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生虽短,但不应因此感到悲观。相反,应珍惜当下,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即使个体微不足道,也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总结: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其人生哲学的集中展现。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文章传递出一种豁达、超然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