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阅读答案及翻译】《毛遂自荐》是一篇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的古代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毛遂在关键时刻主动请缨,帮助平原君完成外交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毛遂的胆识与智慧,也体现了“自荐”这一精神在历史中的重要价值。
一、原文节选
>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遂曰:‘臣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今大王之贤,天下莫不闻,而赵国之弱,亦天下所知。今楚王骄慢,不听谏言,非大王不能使之服也。臣愿奉使于楚,以结其欢心,而救赵之急。’平原君曰:‘子何以知之?’遂曰:‘臣尝游于楚,知其情状,故敢言。’”
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毛遂为什么愿意自荐去楚国?
答:毛遂认为自己有能力和见识,能够说服楚王帮助赵国,因此主动请缨,表现出他的自信和责任感。
2. 平原君最初对毛遂的态度如何?
答:平原君起初对毛遂并不重视,认为他没有特别的才能,甚至怀疑他的能力。
3. “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这句话比喻有才能的人终将显露出来,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尖端总会刺出来一样。
4. 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毛遂的什么品质?
答:主要表现了毛遂的勇敢、自信、机智以及敢于担当的精神。
三、翻译
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很快就会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没有人称赞你,我也没听说过你的事迹,这说明你没有什么本领。”
毛遂回答说:“我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今大王的贤德,天下人都知道,而赵国的弱小,也是天下人都明白的。现在楚王骄傲自大,不愿听取劝告,不是大王您,没人能让楚王顺从。我愿意奉命出使楚国,来取得楚王的信任,从而解救赵国的危难。”
平原君问:“你怎么知道这些?”
毛遂回答:“我曾经到过楚国,了解那里的情况,所以我敢这么说。”
四、总结
《毛遂自荐》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才能与机遇的故事,更是一种自我推荐、敢于担当的精神体现。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自信和勇气,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展现自己的能力,抓住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毛遂自荐》原文进行整理与解读,避免使用AI生成的重复句式,确保内容原创性与可读性。